马鞍山总体城市设计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的第五篇:基于马鞍山总体城市设计编制的体会与思考,欢迎分享。
一、工作之初:
新时期的总体城市设计我们要探索什么?
1
探寻现代山水城市的本土内核
面对当代城市集中呈现出的千城一面的问题,我们如何重塑中国城市的特色,是新时期文化自觉之后,城市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探究的根本之一。纵观中国的历史讲到营城,其根基多源自基于堪舆研究而形成的传统城市山水文化,因此想让中国城市,特别是近现代形成的新城能够找回中国气质的内核,势必要回到传统山水营城的理念中寻找属于当代的、本土的答案。马鞍山是一个具有优越山水要素,成长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生动样本。它因山水得名,更因山水而闻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句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描写的正是马鞍山“翠螺出江,横江夕照”的盛景。
图1 马鞍山的标志性山水景观-横江夕照、翠螺出江
图2 长江沿线城市山与江的关系
2
探寻不同规模尺度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思路方法
截至2018年马鞍山市拥有常住人口233.7万人,建成区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国(GDP)1918.10亿元,全国排名133,人均GDP达到8.2万元,全国排名49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副中心级特大城市都市圈的重要组成城市。粗略盘点这一类城市整体上呈现出人口规模过百万,集中建设区百余平方公里,人均GDP排名进入百名行列等特征。作为城市群建构过程中的基础中坚力量,这类“富裕小城”的崛起多与政治、经济、人口优势无关,更多的是依托特色化的地缘、资源、产业异军突起。在进入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下半场的进程中,这类城市无需面对特大城市不断扩展带来的人口、交通、环境、效率等系列问题。它们更多的是要面对相对富裕人民群众对建成环境全面现代化的要求,以及如何控制土地经济导向下不切实际的扩张需求与保障地域环境特色、活化时代遗存、探究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之间的矛盾。因此马鞍山的总体城市设计需要探索与北京、南京这类特大城市所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图3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引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二、工作框架:
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与作用
众所周知,新时期的城市建设发展已经从“量”的高速扩张全面向“质”的改善提升转变。这一点随着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在全国范围内各界逐渐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这类注重通过宏观政策统筹引导发展、通过数字指标明确底线保证公平的法定规划,亟需强化与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这类以提升感官,改善体验,塑造特色为根本的非法定性规划工作相配合。因此住建部适时推出了《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全面助推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为切实改善空间环境品质提供了有效的建设指导和管理工具。
1
推动总体城市设计从“描绘蓝图画面”向“助推蓝图实现”转变
总体城市设计并非新生事物,它有着较为成熟的工作框架,大致可以概括为:宏观把握目标主题,形成总体策略;中观控制系统组织,形成设计引导;微观特征要素点睛细化形成方案示意。在这个框架下,通常会先描述整体设计意向、空间结构,进而形成对城市形态、开敞空间、绿色空间、滨水空间、街道空间等十余个系统的分类分型组织描述(见图)。然而这一框架更适用于城市大面积扩张、全面新建时期的总体城市设计,其重点在于对蓝图的展望和对各系统的逐一建构描述,更趋近于“设计城市” 。
而新时期,在增量日益有限,大多数城市发展框架已经稳固,城市各要素在多年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的形成了一定组织逻辑的情况下,全系统蓝图式的总体城市设计似乎多了些冗杂,少了些直面痛点的干脆。
同时,增量发展时期的总体城市设计,多按单一要素进行系统分类,明确规划、设计、管控意图。这种方式更多的强调了各系统自身的建构和完整,少了几分应对存量时期对不同系统要素整合联动的思考。这就好像是西医强调按系统分科室诊病,而少了中医全科思想中“头痛医肝胆才能痊愈”的跨系统分析组织。
图4 增量发展时期常见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
因此,以2014年的《北京总体城市设计战略》为开端的系列总体城市设计探索中,我们开始从目标与问题出发,针对特定要点进行纵向剖析 ,探索适应现阶段优化提质建设发展目标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
在马鞍山的总体城市设计中,除了前期的基础研究外,我们将工作分为“定局营城的设计组织主体”段落和后期的“多维落实探索实施路径机制”段落。借由这两个段落的组织,推动总体城市设计进一步走出蓝图绘制者的角色,向推动蓝图逐步落地进行设计探索。正如王世福所说的“城市设计走向可操作性实际上就是城市设计成为公共政策化的专业技术过程 ”。
2
推动总体城市设计框架从战略视角和实施视角进行精炼
图6 马鞍山中心城区发展演变示意图
在这个时期,总体城市设计对于马鞍山的描绘不会是崭新的画面,更多的是基于已有的各类宏观、中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现状,通过战略性思维对其自身优势、发展特征进行发掘,从明确长远空间发展趋势、城市内生空间组织形式和外在城市风貌凝练表达三个方面,理顺关系,突出特色,完善长远空间愿景。进一步,通过对马鞍山现阶段“看起来”、“用起来”、“体验到”的三个方向,提出符合长远空间发展愿景、可持续分解操作的改善目标、管控要点或提升策略。
三、一张蓝图:
长远谋划,全要素整体空间环境景观组织
1
定势-外在导向
2
定形-内在逻辑
图8 马鞍山不同片区中城市高层建设地区与水面和可眺望山体见的分型形式
3
定位-提炼表达
四、系统谋划:
战略性要素建构,实现整体空间环境景观蓝图
马鞍山(中心城区)和现阶段很多城市一样,城市基本骨架已经建设完成,“一张蓝图”的实现更多的是基于现有空间环境景观本底,进行优化调整以突出自身优势特色,并尽可能减少或改善与城市整体意向不符的城市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单一要素的系统建构大多已经初具规模,更多的是优化完善不同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
本次总体城市设计以现阶段马鞍山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视觉景观、生态环境、活力延续、城乡体验四个方面组织相关要素,建立以视觉景观体验为根本的城市眺望体系;以保护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系统,兼顾海绵发展的蓝绿空间体系;以延续城市空间组织特色,强化城市活力的城市战略性公共空间体系以及明确城市景观框架,塑造特色体验为根本的城乡一体特色体验系统,形成完整的多系统设计引导和重点建设管控。
1
战略性眺望系统 —— 面向可视化的整体山水景观格局塑造
图11 马鞍山城市战略性眺望景观系统
2
蓝绿空间体系——依托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态格局建构
图12 马鞍山蓝绿空间体系
3
战略性公共空间体系——空间延续活力叠生的城市活力框架
图13 马鞍山城市活力框架体系
4
城乡体验系统——全域风景理念下的城市景观框架
为了改善马鞍山目前工业围城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工业与山水并峙的两极化印象,从长远视角谋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江、山、丘、水、绿、城全要素景观。抓住马鞍山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跨江发展机遇,从“破环重塑”视角出发,逐步转移主城区外围山水资源集聚地区的重工业、污染企业,整合集聚工业产能提升生产效率,分期分段转变城市外围“工业发展环”,降低对重工业污染城市的影响,将腾退近山临水空间,重塑城市外围景观游憩环。梳理城市内部活力节点、山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以及未来的工业遗迹节点,打造“一环四带“的城乡景观框架,形成城市外围“塑景环城 , 城周乐游环”及四条“乐景游城 , 城内乐活带”,实现内外串联互动的城乡联动体验系统。建立涵盖快速车行、城市慢行、郊野骑行、水上航行全视角的城乡体验路径,为“一环四带”的形成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支撑与体验可能。
五、实施思考:
通过什么手段推动总体城市设计落地?
有面向实施的设计,还要有推动设计实施的途径。大多数情况下,总体城市设计仅仅在编制过程中通过汇报宣讲、展览宣传中实现了在局部范围内统一理念,明确方向的效果,而后就沉寂于书桌案头。为了可以推动本次总体城市设计的持续落实,我们为马鞍山提供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推进策略:
1
面向总规:抓住战略要素,融入法定规划
结合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将本次总体城市设计确定的城市总体风貌定位,城市建设形态模式以及各系统内容融入法定规划。在宏观视角下应该仅仅抓住战略性要素(总图),融入总体规划或地方规划条例,并进一步针对战略要素形成相关规划/专项规划,形成动态管控,统筹协调。
图16 总体城市设计各系统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对应衔接关系
2
面向实效:建立项目库,形成实施抓手
针对本次城市设计提出的问题、要点,形成涉及设计规划、双修工程的等一系列的项目列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主抓各项试点工作相对应,使各类专项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段控制性城市设计与棚户区改造、老旧小更新、道路交通设计、市政工程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从总体城市设计设计意图的贯彻和落实出发,促进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等内容相综合、相协调,提高城市空间整体的美学价值和景观生态价值。
3
面向管控:完善城市设计管控体系
协助地方制定城市设计工作体系,推动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全方位衔接。通过总体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长远空间形象预期;进一步通过后续专项城市设计分项落实总体城市设计对于城市中不同系统的要求;对于城市中重要的特色意图区通过专项城市设计或区段城市设计形成城市设计全覆盖;针对各风貌分区中的建筑风貌特征区应通过管控性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强化设计引导,并最终将城市设计内容纳入城市建设管理审批的不同阶段予以落实。
图17 城市设计工作体系示意图
六、工作之后:两年后的反思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管领导:陈振羽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王颖楠、魏钢、王力、申晨、韩靖北、黄思曈、刘善志
撰文:王颖楠
i.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定义出自:《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2016-5-2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6-1
ii. 唐燕,设计城市的核心是描绘愿景;城市设计的核心则是描绘愿景并辅以实施路径。设计城市的任务是进行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则是设计空间结合实施管理。设计城市的参与主体是设计师;城市设计的参与主体则是设计师联合规划师。在“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背景下可以更好理解这两者的融合关系,设计城市关注的是“绘制蓝图”,但其“干到底”则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来进行实施。
iii. 纵向剖析在这里指:破除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尺度限定,针对特定问题跨尺度,跨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寻求面向可实操的解决方案。
iv.《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丛书: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6-01
v. “一主两副、六特两门户”—— 一主: 雨山湖城市中心;两副:城南副中心、秀山副中心;六特:慈湖-棕地整治生态宜居特色中心、马钢-工业遗产文创休闲特色中心、滨江-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特色中心、银塘-产业配套综合服务特色中心、向山-矿山修复旅游宜居特色中心、濮塘-美丽乡村生态度假特色中心;两门户:普铁汽运门户中心、高铁轨道门户中心
祝福祖国70华诞∣CAUPD城市设计研究分院推出总体城市设计专题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济南总体城市设计——应对快速变化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城市风貌特色的挖掘与塑造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长沙市总体城市设计与风貌区规划——新时代总体城市设计方向初探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